《神祕的聖像畫》,為你揭開聖像畫的神祕面紗,一窺獨特深奧的宗教藝術。(全台首刷中文全彩聖像畫圖文書)

「Icon」一字,源自於希臘文εικών(eikon),意思是「圖像」。

Icon常用來指稱以蛋彩顏料,繪製於木板上的基督宗教聖像藝術作品。

光啟書號205310│大25開(17x23cm)│128頁│全彩│定價300元

 

2011年6月 初版

 

聶書嵐(Solrunn Nes)/著‧繪

盧玫君/譯

 

本書簡介

 

聖像畫(icon)不只是畫,這門特殊的藝術領域融合了信仰表達、傳統製作技法的堅持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神祕的聖像畫》是為熟悉基督宗教藝術的讀者以及不曾接觸過它的人,傳遞一份深刻的心靈啟發。

 

聖像畫扎根於有千年傳統的拜占庭藝術(Byzantium),本書作者聶書嵐(Solrunn Nes)是歐洲最知名的聖像畫畫員,她深入探索許多廣為人知的聖像畫,使聖像畫的世界再度發光,她的表達可稱為一種「新拜占庭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以圖片和五十幅以上親自完成的作品,帶領讀者一步步了解聖像畫的繪製技巧,解說聖像畫常見的主題、畫中人物的姿態以及顏色代表的意義。並輔以聖經、早期基督徒的書信和教會禮儀的說明,使這些聖像的用途和意義清楚呈現。

 

人們稱聖像畫是「通往神聖的窗戶」,讀者透過本書不僅能理解一門有千年歷史的寶貴藝術,也能因而體會神聖世界以其無限慈悲向著世人敞開的溫柔心懷。

 

目錄

 

---------------------------------------------------------------------------------------------------------------------------

內頁預覽

 

 

---------------------------------------------------------------------------------------------------------------------------

準備及繪圖步驟1

---------------------------------------------------------------------------------------------------------------------------

準備及繪圖步驟2

---------------------------------------------------------------------------------------------------------------------------

準備及繪圖步驟3

---------------------------------------------------------------------------------------------------------------------------

聖像畫主題導覽──哺乳聖母

---------------------------------------------------------------------------------------------------------------------------

聖像畫主題導覽──西默盎與小耶穌

---------------------------------------------------------------------------------------------------------------------------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並非生活的裝飾物,亦非少數有此傾向的人的選擇。沒人有如此選擇的權力。每人都需要靈修生活,事實上,每人基本上也都有靈修生活,不管是賦予生命活力的,或是帶來毀滅的。

 

何謂靈修(Spirituality)?

   1212674183.jpg   在現代英文裡,很少有字詞像靈修這個字眼遭受那麼大的誤解。首先,相對來講,它在英文裡是一個新詞,至少在指稱它今日所包含的意思時是如此。在法文裡,情況截然不同,因為靈修這個詞在法文裡有較長及較豐富的歷史。然而,它在英文中直到近三十年才發展成日常語彙的一部分。因此,舉例來說,假如一個人來到英文圖書館,查閱書籍名稱,他將會發現,除了少許例外之外,靈修這個字眼只在近三十年出版的書籍裡出現。直到最近幾年,靈修這個觀念才逐漸蔚為時尚,不論在教會團體或在社會大眾皆然。今日,書店、教會、俗世團體,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靈修書籍。 

  在我們這一代前,除了少許例外以外,情況正好相反。世俗社會對靈修領域毫無興趣。對大部分教會來說,事實亦復如此。當時所稱的靈修,和現今相較,有非常不同的面貌。在基督教會中,靈修只見諸於特定的祈禱團體,僅在靈恩復興教會神學、新教徒領導的社會運動、和羅馬天主教內的虔敬生活中才可見其身影。一般書店裡,除了一些《聖經》相關及心理勵志的書籍之外,要見到靈修書籍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再加上當時人們認為靈修有別於嚴謹的學院神學,因此即便在教會書店也很難發現靈修書籍的蹤跡。只有在羅馬天主教會經營的書店,尚可發現一些標榜苦修和教人度虔敬生活的書籍。

  現今,隨處都可見到靈修書籍。然而,除了激增的靈修文獻外,西方世界──尤其是世俗社會──對靈修還是存有重大誤解。其中最重大的,莫過於他們誤認靈修是遙遠的、深奧難懂的、與日常生活遙不可及。因此,對許多人來說,靈修這個詞彙往往令人憶起有關超自然、神祕、教會狂熱、神聖、虔敬、來世、新世紀、可有可無的生活裝飾物等諸多印象。很少有人認為它是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的中心。

  這個誤解是悲劇性的。靈修並非生活的裝飾物,亦非少數有此傾向的人的選擇。沒人有如此選擇的權力。每人都需要靈修生活,事實上,每人基本上也都有靈修生活,不管是賦予生命活力的,或是帶來毀滅的。沒人有選擇的特權,因為我們所有人都面臨從神而來的生命之火瘋狂燃燒的窘境,必須處理它。我們在塵世中並非平靜安詳地醒來,沒有選擇做與不做的奢侈權力。我們哭著醒來,欲望之火焚身,幾近瘋狂。如何處理這瘋狂即是靈修的課題。

  因此,靈修並不是冷靜理智地選擇特定的活動,比如上教堂、祈禱、冥想、閱讀靈修書籍、或是從事某項明顯的靈修追求活動。靈修要求的,更為基本。遠早在從事任何明顯的宗教活動之前,我們即需處理焚燒於五內的欲望之火。如何引導欲望之火、如何處理它,便構成了靈修主題。因此,不論虔敬與否、想要或不想要,我們總需要靈修。靈修所關注的是我們晚上是否安睡,遠甚於是否上教堂。它關乎於我們人格趨於完整或是趨於分裂,融入體或是孤單一人,和大地融合或與之疏離。不論是否有意識地接受特定宗教觀念的陶成,我們不是帶著健康慈愛而行動,就是帶著病態苦毒。形塑我們行動的,正是靈修。

  形塑我們行動的,同時也形塑著欲望。欲望塑造著我們的行為,而所行所為將導致我們的身、心、靈更加整合或是趨於分裂──和天主、他人、宇宙的關係趨於強化或分裂。形塑欲望的習慣與規訓5構成了靈修的基礎,不論它們是否屬於特定的宗教面向,或是否有意識地被傳達出來。

  靈修關切的是欲望問題。它在根存於體內的性愛裡扎根,所關注的是我們如何形塑規馴情慾。偉大的西班牙神祕家──聖十字若望,在他著名的靈修旅程開頭寫道:「在黑夜裡,被迫切熱望的愛情之火焚燒」。對他來說,這迫切的熱望,也就是情慾,正是靈修旅程的開端。從他的觀點來看,靈修基本的定義是:我們如何處理情慾。

  因此,為了闡明以上的論述,有個極端的例子提供給大家。讓我們比較三位名女人生活的不同: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珍妮絲.卓普林(Janis Joplin)
、和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timages.jpg  我們從德蕾莎修女開始講起。我猜想,很少人會認為德蕾莎修女充滿情慾。人們對她的觀點比較傾向於聖人。然而,她是一個充滿情慾的女人,當然情慾這個字不像佛洛依德解釋得那麼狹隘。我說她充滿情慾是因為她精力充沛、源源不絕。她外表可能看起來柔弱,但只要問問她身旁的人,就知道這印象不一定正確。她是人類鬥士,一位熱情無比的女人。然而,她非常守紀律,全身奉獻給天主和窮人。每個人都認為她是聖人。為什麼?

  聖人是那種能將巨大情慾完完全全轉變為創造力、賦予生命能量的人。齊克果(S~#U00f8ren Kierkegaard)曾定義聖人為一心一意追求的人。沒有人會反對德蕾莎修女持有這一點 ──一心一意為天主和窮人服務。她有著強大但節制的能量,她如烈焰燃燒般的情慾正對天主及窮人傾流。完全地奉獻於天主及窮人正是她的標記、她靈修之所在。正因如此,她才成為她。

  jimages.jpg  現在看看珍妮絲.卓普林這位搖滾巨星,她因用藥過量,在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沒人會認為她富於靈修,但她卻是個有靈修的人。人們認為她相反於德蕾莎修女,極具情慾,半點靈性也無。但珍妮絲.卓普林卻和德蕾莎修女相去不遠,至少就天性及性格來說,大致如此。她也是一個特別的女人,有著如烈焰般的情慾,是個偉大的愛人,有著不尋常的精力。然而,和德蕾莎修女不同的是,她一生追求的東西不只一樣。她追求許多事物,她驚人的能量被許多事物分散,最後因疲累過度而英年早逝。但這些活動──全心投入創造、表演、毒品、縱飲、性,加上忽視休息的重要──構成了她的靈修生活。這是她的標誌,這是她疏導情慾的方式。她的例子,同時也是很多天分極高的藝術家的悲劇寫照,生命的結局散亂,而非健康地整合。她在生命的某一刻,喪失了將人完整地連接在一起的關鍵,而在過多的壓力下崩潰了。

  看看卓普林的生活,再看看我們自己的。此時,齊克果對聖人的定義──聖人是一心一意追求的人──更是引出一段饒富趣味的省思。大部分的人都十分類似德蕾莎修女,想要尋求天主並服務窮人。我們確實尋求上述兩者,但問題在於,我們同時也尋求其他事物。因此,我們意欲成聖,但也想體驗罪人享有的感官享受;我們想讓自己純潔無瑕,但也想嚐盡生命的滋味;我們想服務窮人,過著儉樸的生活,但也想擁有富人般的舒適享樂;我們想擁有寧靜所帶來的深沈感受,但同時又不想錯失任何事物;我們想要祈禱,但同時又想看電視、閱讀、和朋友聊天、出外玩樂。無怪乎生活常成了一場磨人的冒險,而我們經常因此筋疲力盡,病態地伸展過度。

  中世紀哲學家有句斷言:每個選擇都是克己。確實,一次選擇包括成千的克己。選擇其中一樣,代表必須放棄其他許多樣事物。結婚,意味著放棄和其他人結婚;生育小孩,代表放棄其他機會;祈禱,代表錯失看電視及和朋友來往的機會。這種種一切,讓選擇更加困難。難怪,面臨承諾時,我們總掙扎許久。這並不是我們不想要某樣東西,而是我們知道一旦選擇了該樣事物,就意味著將其他眾多事物拒於門外。成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一心一意追求一件事物,要有如德蕾莎修女般良好的自制力。危險在於,我們的下場總如珍妮絲.卓普林一般,我們有善心、充沛的精力,渴望飲盡生命之杯,但又面臨著隨時崩潰、過勞死的危險。

  珍妮絲.卓普林也許是個極端的例子。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在二十七歲英年早逝。我猜,大多數的人都有點像戴安娜王妃──一半的德蕾莎修女,加上一半的珍妮絲.卓普林。

  imagesd.jpg  戴安娜王妃在這值得我們深省,不僅是因為她的死亡對世界造成的影響,至今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也因為很少人兼具德蕾莎修女及珍妮絲.卓普林的特質。她既不完全像德蕾莎修女,也不完全像珍妮絲.卓普林。有趣的是,人們會自動將情慾和精神這兩個特質同時放在戴妃身上;她同時被視為情慾和精神的象徵。在一般「精神性」的定義下,戴妃被如此看待,是很罕見的。通常,我們不是視一個人為情慾的,就是視一個人為精神的,絕少將情慾和精神這兩個標籤同時貼在一個人身上。甚至,她配得此名,正因為她確實清楚地反應出那兩個向度。

  在她體內的情慾是顯明的,雖然不是以一般人理解的方式表現出來。表面上,這決斷很簡單:她是全世界最上鏡頭的女人,美麗為眾人所仰,治裝費高達數百萬,並非守獨身的修女。她有婚外情,和花花公子在地中海上乘遊艇度假,上倫敦、巴黎、紐約的頂級餐館用餐。她的生活方式絕非傳統聖人所過的那般。但這些表面事物也不一定就代表一個人內在有著強烈的情慾。許多人也做相同的事,但也只是泛泛之輩。重要的是,她的精力。在這點上,她同時是德蕾莎修女,亦是珍妮絲.卓普林,是個具有希臘人所謂的強烈之火在體內的人。雖然這非肉眼可見,但我們還是可從她的行動、決定、面部線條窺見端倪。人們不僅只因為美貌,才深受她吸引。甚於她美貌的精力,才是令她凸顯的主因。

  她內在的精神部分,遠在她和德蕾莎修女結為好友、認真地幫助窮人之前,即已顯明,她的兄長在哀悼證詞裡也提及這一點;但更重要的是她內裡深沈的道德矛盾絕不容許她只是闊佬、習於被冷落、或焦躁著想取悅對方,也不容許被強制守規矩、或是如同齊克果所提及的,即使嚮往其他事物,仍一心一意為天主和窮人。

  靈修的主題關乎於我們如何導引情慾。我們在戴妃的所作所為裡找到認同,包括自我的龐大複雜,苦苦掙扎於選擇和承諾,以及人性裡共存的罪惡和美善。靈修處理我們內在靈魂的問題。所以,對戴妃來說,奉獻於窮人及地中海假期同時是她內在的靈修  ……其中還包括這兩者拉鋸間產生的痛苦和疑問。就如我們所見,她走在一條交錯的道路。她既不完全遵行德蕾莎修女的路徑,也不完全走上珍妮絲.卓普林的路途。她選擇了一些讓她身心更整合的事物,同時也選擇了撕裂她的事。這就是靈修,關乎於我們趨於整合或是分裂。我們也面臨像戴妃般的抉擇,同時也須承擔抉擇的後果。

  因此,我們可以將靈修定義如下:靈修是關於我們如何處理內在之火,如何導引情慾。我們選擇的疏導方式、生活規範或習慣,將導致我們的身、心、靈趨於整合或趨於分裂,也影響我們和天主、他人、宇宙的關係。我們可在德蕾莎修女、珍妮絲.卓普林、和戴妃身上看到不同的例證。

  由此觀之,靈修處理的是精神和靈魂的問題。健全的心神和靈魂可提供兩點助益:它能帶來精力和熱火,以致我們不致失去活力和對生命中美麗、喜悅的感受力。因此,所謂毫無靈修的人,並非指拒絕接受天主、過著異教徒生活的人,而是指失去了生命活力的人──躺在沙發上,一邊看著足球賽或連續劇,一邊啜飲啤酒!此外,靈修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即是將我們的自我緊密地連結一起、整合為一體,以免分崩離析或死亡。由此觀之,一個毫無靈修的人即是失掉認同的人,也就是說,在某個時刻,他或她不再知道自己是誰。但健全的靈魂卻幫助我們精力充沛,自我整合。

  然而,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們需仔細地端詳靈魂如何引導熱火,同時又整合自我。---from「靈魂的渴望」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or-open.jpg  門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

關著,具有隔離的作用……

但是把門推開,它就成為一個邀請,

連接起那曾經分開的人事物。

          ──雷德(Drew Leder

 

就在今天,打開你的寶藏之門,

因為明天開門的鑰匙將不在你手中。

 

《開門──走向真實自我的42天》

喬意絲‧露帕(Joyce Rupp


      門的隱喻提供了一個象徵的意涵,幫助我們確認誰是那理想及展望的自己, 以及我們如何體驗當下的生命。這扇門也幫助我們找出我們與上主之間的關係如何。去描述我們心中的門看起來像什麼,是一件具有啟發性的事。一位避靜中的女士說到,她內心的門看起來像「狗門」。她解釋說,喪子之痛給她帶來非常深重的影響,使她無法站起來去通過一扇大的門。她的悲傷使得她的情緒低落,以至於以「一個小得只能讓我爬著進出的門而已」,來形容她感覺上唯一能用的門 。

  在另一個避靜中,我遇見一位年輕的神職人員,他熱切地尋求內在的洞察力及內修的技巧,想要加深他在默想上的操練。他那熱誠和謙虛的態度令我感受深刻。在避靜結束時,他向我道謝說:「你為我打開了一些革新而且重要的門。」因他的開放和一顆迎向成長的 心,使得門這個比喻顯得格外適當。我確信在他與主同行的旅程中,必有上主帶領著他進入那深廣的領域。

  我們的心門看起來像什麼?它是透明的嗎?人們可以透視這個門,在那兒找到其中的真實性嗎?也許那扇門是重重的木頭或厚厚的銅製成。這種門可能會阻擋由那些需要被歡迎的人於門外,或者,它意味著要活出一個人信念上的勇氣和力量。我們心中的門可能是富彈 性的,如同一扇折疊的門,它具有足夠的空間來迎接新事物的成長。光亮而開放的玻璃門易於傳達個人的自我,以及門裡和門外的觀點。另外,一扇沒有方向的旋轉門正好來形容某種疑惑的情況,或是一種「原地打轉」的感覺,它可能是因為一個急躁的時間計畫表,又或因為某種個人的性格所造成的。

  有些人的心門顯得晦暗而不透明,令人無法看見裡面的事物,還有一些人在他們的心門上掛著門鎖。也 許有人深深地傷害了他們,他們因此害怕再去信任別人。也許那扇心門緊緊地關著,是考慮到別人一進入門內,會因為看到裡面的事物而吃驚。另外還有一些人的心門像是一扇薄薄的玻璃門,需要小心地開啟,太多的緊張和壓力、一件在計畫之外或是無法控制的生命事件發生時,即有可能引起這個細緻的門搖擺震動。

  我們也能觀察那些掛在心門上的各種標示,而從其中得到一些訊息。它們可能是像這樣的一些告示:住宿愉快、整理中、歡迎光臨、禁止進入、來賓止步、請勿打擾、勿闖入,或是已遷出。在一次降臨期的避靜中,我們畫出象徵自己心門的標示,一位避靜者給她自己 的心門寫上了這個告示:把你的腳擦乾淨。我們覺得那個告示很好笑,但也看出它包含了保護的訊息。

  我們心中的那扇門每天都會改變,甚至每個小時都會改變。我的心門可能是透明的,然而,當我們發生 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可能是我的信用卡帳單上面有一個大的錯誤,此刻,挫折與不安在心中升起,我立即打電話詢問以防止信用卡被盜刷。這時,我的心門很快地成為一扇厚重的門。一般而言,我們的心門具有某種自己設定好的模式,除非經過一個大的改變,或是一種明確的態度調整在心中萌芽,否則它是不會改變的。

  當你沉思目前的自我和生命與主之間的關係時,是否能描繪出一扇最具有象徵性的門?讓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的小說《守望燈塔》(Lighthousekeeping)中的這些話提醒你,告訴你你是誰,以及在你內所包含的神祕與美妙:

你是岩石中的那一扇門,當月光照在它上面時,它終於不再搖擺。

你是高梯上的那一扇門,它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

你是釋放囚犯,讓他們奔向自由的那一扇門。

你是雕刻出來的那一扇低低的門,它帶領我們進入置放聖爵的教堂。

你是遠在世界邊緣的那一扇門。

你是向著星海開放的那一扇門。


  你心中有著怎樣的一扇門?這扇門幫助你或是阻擋你的靈性成長?

默想

  在你決定哪一種門最能象徵自己之後,做幾次深呼吸,給自己一個寧靜而舒適的姿勢。閉上眼睛,試著去想像你心中的那扇門。想像上主此刻臨在你心中,並且正打開了這扇門。以你所能,全心迎接這位摯愛的訪客。留在上主平安和信任的臨在中片刻。將你還想要和祂說的話都告訴這位神聖的同伴,並結束這一段默想。然後,以你的美善前去祝福你的生命。(也許你想要畫出象徵你自己的那一扇門,並給它取一個名字。)

 

祈禱

  在我變幻的生命中,

  有許多的轉折和顛簸伴著我成長。

  當我在靈性轉變的旅程中找到方向,

  我相信禰於我心中恆常的臨在

  會帶領我、保護我。

  我向禰打開心門。

  我打開心門。


  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內嗎?(格前三16)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禪生寺崇原(Tetsugen)發下宏願,要把當時只有中文的禪學經典印成日文。

  他周遊日本,為這項計劃籌募基金,有的富翁捐贈上百枚金幣,但他收到的大部份是農民奉獻的小銅板。不論數額多寡,寺崇原對每個贊助人都表達了同樣的謝意。

  十年後,他終於募集到足夠的資金,不料當時,斐伊河氾濫成災,成干上萬的百姓無家可歸。寺崇原只好先擱下夢寐以求的理想,將辛苦募得的資金悉數用來賑濟災民。

  不久,他重又展開勸募工作,等到資金籌足了,一幌又已數年之久。當時,全日本遍地瘟疫,哀鴻遍野,寺崇原為了賑災,再度散盡所有的資金。

  而後,他重又周遊日本,二十年之後,他印行日文版經書的美夢終於實現了。

        現在,印製這第一版日文經書的版模,就存放在京都黃檗(禪宗臨濟派-譯註)佛院裏,供後人參觀。

        日本人對他們的子孫說,寺崇原一共印了三版經書,前兩版是看不見的,並且比第三版還要好!

           -------《喬裝的默西亞》The prayer of the frog by anthony de mello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回教經師那魯定看到鄉間的小學老師,帶一群學生走向清真寺。

  「你帶他們到那兒幹嘛?」他問。

  「田間缺水,我們相信孩子天真的呼求,會打動萬能真主的心。」老師答道。

  「不論是天真兒童的或罪人的呼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和覺悟。」經師說。

       「你竟敢當著孩子的面,講這些褻瀆的話!」老師叫著。「把你的話證明給我看,否則你會被斥為異端!」

  「這容易。」那魯定接道。「如果小孩的祈禱有效,那全國都不會有小學老師了。畢竟,小孩最討厭上學啊!你今天還能站在這裏,是因為我們大人總算比小孩子通達事理的緣故啊!」

 

                                                                                                          -------《喬裝的默西亞》The prayer of the frog by anthony de mello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出版社輾轉反側 歷經千辛萬苦 終於趕在版權截止之前

出版了素有靈修導師的靈修導師之稱的大師----威廉‧貝瑞(William A. Barry, S.J.神父的作品

你是我的朋友封面  祢是我的朋友:體驗天主奇妙的擁抱

光啟出版了貝瑞神父的幾本書:天主與我體驗天主、《靈修輔導實務》

貝瑞神父特別能幫助人和天主發展一對一的親密關係。

他提到祈禱的重點就是意識到自己和天主在建立關係,彼此像朋友一樣,花時間在一起,述說心事和聆聽回應。

遇到關係有障礙,他也以實際的例子讓人看見真實面對關係的困境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和轉變。

貝瑞神父的著作,非常幫助人以依納爵靈修的感性經驗過程,和天主相遇。


去年吧,之前我曾經看過一本小說「上帝是我麻吉」 ,講述一名情趣用品店員與上帝的邂逅,

上帝幫他追到了真命天女,結婚生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3451


希望這本書裡,帶領人做的靈修體驗,也能讓讀者親自經驗到天主,

就好像那個情趣用品店的店員能遇到上帝一樣

(你們知道,我不是在說去情趣用品做店員才遇得到天主.......)


總之,天主深愛你到底,祝福朋友們!

 

  

---------------------------------------

第三章 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第一階段

    身為一名耶穌會士,我做過許多次聖依納爵神操。我也曾指導許多人做過神操。我提出這點是要說明我已經跟從依納爵的指引,為能建立與天主的關係,努力更認識天 主和追隨聖神的領導,並且我已經帶領別人走過這個過程。《神操》是基督徒靈修的經典之作,內容包含建基在依納爵隨著天主的引導進入與天主更深關係的經驗 上,一系列的祈禱操練。這是一本為那些指導別人做神操而寫的手冊。

  經過多年做神操和帶領別人神操,以及反省與天主友誼的概念後,我相信我已經分辨出一種同時呈現於神操以及友誼經驗的發展模式,我想要和你一起探討這個模式,也請你思考在你與天主的個人關係中,是否有類似的經驗。藉著我提供的這些操練,如果你還不知道天主渴望得到你的友誼,我希望你會漸漸明瞭,並且進入與天主更深的關係中。但是,首先我要向那些難以相信一位關懷和慈愛的天主的人說話。

為那些害怕天主的人的操練 

  粗劣及虐待的養育過程,常使某些人對父親或母親存留著可怕的形象;這種形象很容易轉移到天主身上。由於兒童時期所接受的教育,有些人的天主形象既恐怖又具威脅性。基於這類的原因,第一批耶穌會士之一的真福法伯爾(Peter Faber)有個恐怖的天主形象。在1529年, 當他與依納爵一起在巴黎大學讀神學時,兩人成為室友。依納爵花了四年時間,耐心地幫助他準備好作神操。我假定依納爵設法幫助他信賴對於這位關懷和慈愛的天 主的經驗,祂的計畫是為了我們的益處,而非檢驗我們以找出不足之處。終於,藉著我們所謂的牧靈諮商或靈修輔導,法伯爾準備好作神操。他由經驗建立基礎,相 信天主渴望他的友誼,這使得他能夠全心全意與天主建立密切的關係。

  假如你對天主的害怕大過天主對你的吸引,或許你可以找一位靈修輔導員,他能如同依納爵對法伯爾那樣給你幫助。嘗試下列某一個或更多的操練,或許也能幫助你。開始做這些操練之前,花一點時間告訴天主你怕祂,而且但願自己不是這樣。用你自己的話表達,讓天主了解你的害怕,而且讓祂知道你想要改變你與祂之間的關係。

  接著進行這個祈禱操練:做一些你喜歡的事例如漫步於林間、曬太陽,或看看你的孩子、孫子孫女,或姪子姪女的相片。無論你喜歡做什麼,心中要懷著這個希望去做:你會開始把進行這事的感覺與天主連結在一起,因為這些情緒和反應正是天主與我們溝通的管道。

  一位非常害怕天主的婦人喜歡觀看遊戲中的孩童。心中懷著上述的希望觀看一段時間以後,她感覺天主也喜歡這樣的活動;漸漸的,她感覺而且相信天主因她喜愛孩童而喜樂,並且樂於與她一起進行這活動。

  你可以嘗試另一個操練:回想某位你所愛而且愛你的人。當你這麼做的時候,記得他或她是天主所創造的,就像你一樣由天主領受了在塵世的生命。當你持續反省天主慷慨的創造工程時,注意你對天主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操練,想像天主藉著上一章所引述的依撒意亞先知的話對你說: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
   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
   當你由水中經過時,我必與你在一起;
   當你渡河時,河水不得淹沒你;
   當你在火中走過時,你不致烙傷,火焰也燒不著你。
   因為我是上主,你的天主;以色列的聖者,你的救主(四十三1-3)。

  稍後,天主又說:「你是寶貴的…… ,我愛慕你。

     在你的祈禱中,祈求能聆聽到天主對你說這些話。花一些時間做這個操練。 

     假如你開始感覺害怕天主,告訴天主你的害怕,並祈求有不同的感覺。

  第四個操練,祈求聆聽耶穌對你說話,正如在最後晚餐時,耶穌對祂的門徒講話一樣:

  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十五15-16)。

  你能夠聽到耶穌稱你為祂的朋友嗎?繼續祈求,為能相信當祂說這些話時,祂正在談論你。

 在開始祈禱之前,想想天主如何注視著你,以及其他類似的思想。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村民無恙

  村間神父是個聖者,村民一有疑難,便請教他。他就會退隱到林間密處,作個特別的祈禱。天主總是會俯聽,而村民也都能獲益。

  他死後,村民遇有疑難,就去請教繼承其職位的神父。這個神父並非聖者,卻知道林中那個密處和那特別的禱詞,因此他常如此求道:「主,知道我沒有聖德!不過,當然不會因此就降禍給這些百姓吧?請俯聽我的祈禱,幫助我們!」天主也就俯聽他的祈禱,而村民也就獲益。

  他死後,村民遇有疑難,就去請教第三位接任的神父。神父知道那特別的禱詞,卻不知道林中密地。因此他常如此求道:「主,難道在意地點嗎?任何地方只要臨在,不就神聖起來了嗎?請俯聽我的祈禱,幫助我們!」天主再度俯聽他的祈禱,村民也從中獲益。

  後來他也死了。村民遇有問題,就去求教繼任人。這位神父對特別禱詞和村中密地都一無所知,所以他就求道:「主,看重的絕不是那種東西,你在意的是發自痛苦心靈的吶喊。請俯聽我,幫助我們吧!」就這樣,天主也俯聽了他,村民的疑難也因而紓解。

  他死後,村民一有困難,就再求教於第五位神父。這位神父較善用金錢,而不擅於祈禱,所以他就求道:「明明可以解決因而起的問題,而卻不屑於開恩,非要我們卑躬屈膝、苦苦哀告不可-這算什麼天主嘛!算啦!高興怎樣,就看著辦吧!」說完,他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而天主也都會俯聽他的祈禱,幫村民渡過難關。

----《喬裝的默西亞》coming soon...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溝通爭吵,溝通妥協

 

成功的溝通

使彼此的需要和感受都能得到滿足。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能突破那些引發爭論、憤怒和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和平地化解人際衝突,諸如發生在家庭、學校、職場或種族間的衝突

培養彼此尊重、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

療癒人際關係中的傷痛,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透過四個簡單步驟,能連結彼此、使溝通順暢成功:

1. 觀察,不做對錯的價值判斷

2. 感受,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情緒、感覺

3. 需要,找到自己和對方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4. 請求,提出具體的要求,滿足需要

 

透過非暴力溝通,實現幸福的人生!

 

    

 

一位母親在工作坊裡說:「今天,我因為上課快要遲到了,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這讓我好有罪疚感,我真是一個糟糕的母親。」

「嗯,妳因為對孩子大吼大叫,所以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母親?」

「沒錯。」

我們幫助這位母親進一步釐清自己:「妳能從『糟糕的母親』和『大吼大叫』這兩項判斷中,看到自己有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嗎?」

「我希望尊重每一個人,尤其是我的孩子。」

「所以,『你希望尊重孩子』的需要是沒有被滿足的?」

「對。」

「妳了解這個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什麼感受呢?」

「嗯,我覺得難過,但不那麼沮喪,也沒那麼氣自己了。」

 

「好,現在想一想,當時妳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是想要滿足妳哪些需要呢?」

「事實上那樣的行為沒有什麼藉口。」

「其實它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妳當時選擇那樣的做法,就跟每個人在做每件事的理由一樣,也就是:妳以當下心中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滿足需要。妳還記得妳當時的需要是什麼嗎?」

「我想尊重你和其他學員,我想準時到這裡上課。」

 

這過程使她明白,她想要以守時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但當這個需要無法達成時,她覺得很難過。

若人們能夠練習同理自己的心情感受,就更能從自己的有限裡學習,也不會因為一味責備自己而失去對自己的尊重,也不會被罪疚感或絕望困擾。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能同理自己的感受,也很難同理他人的感受。

如果我們仍舊認為犯錯就是出了問題,又怎麼能在別人出錯時不判定他們是有問題的呢?

當我們能同理自己的感受,並以一種豐富生命的方式來與自己的感受保持連結,我們就能明白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滿足哪些需要,又有哪些需要未得到滿足。

當覺察放在需要上,就能想出辦法滿足它,既不會失去自尊,也能避免判斷他人。

──《這樣說話,你我都是大贏家》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邁樂神父(Anthony de Mello, S.J.)說故事


  一位泛神派的回教聖徒赴麥加朝聖。到了城郊,他因旅途勞頓,累倒路旁。正當他就要睡著,一個憤怒的聲音猛然驚醒了他。「這個時候,所有的信徒都朝著麥加低頭祈禱,你卻把一雙臭腳伸向聖廟!你是什麼回教徒啊你?」

  泛神論聖徒未曾一動,只是睜開雙眼,說道:「兄弟,能否拜託你幫個忙,把我的腳移向一個不會伸向真主阿拉的地方,如何?」


  一名印度教的虔誠信徒向他的心目中的大神威白努如是禱告:

  「主,請寬恕我這三項大罪:第一,我到許多聖地去朝拜,卻忘了無所不在;第二,我常常向哀哀求助,卻忘了比我自己還關心我的福祉;最後一項是,我明明知道早在我們犯罪之前,我們的罪早都己經赦免,我還在這裏嘮叨求恕。」

 

----取材自《聽蛙》(光啟文化出版)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 

讀《從暴君到慈父–郎雄的如戲人生》 

 

陳思永 

 

 

            這本書是蕭曉玲女士(以下所有敬稱皆略)的著作,紀念台灣影帝郎雄(19302002)的一生。 

 

            這是筆者首次讀到蕭曉玲的文章,對她的寫作技巧和用心之勤至為欽佩。書中穿插許多郎雄幼年玩伴、舊時難友、影視界同事、神父教友,以及愛妻包珈的回憶。筆者相信:因為作者謙虛,將功勞歸於他人,總把書中記載的故事,前後冠以括號,而絕多文字,實際上是蕭曉玲訪問當事人,融會貫通後所寫的;與「口述歷史」並無二致。故事安排的起承轉合如行雲流水,並未按照年代順序,讀來不覺枯燥,是作者巧具慧心之處。 

 

            書中最後一節,記述作者陪包珈於2008 所作之還願之旅,此行前後短短五天。他們尋訪郎雄出生的江蘇省宿遷市。1947 年他離此徒步到揚州,過長江到鎮江,轉赴上海投奔大伯母。1949 決定出走,自闖天下。當年郎家財厚人眾,家庭關係複雜,現在還有近親住在附近,要以精簡文字說得清楚,非下一番功夫不可。筆者對這一段頗感興趣,隨讀隨作筆記,並畫一簡單家譜幫助瞭解,同時也證明了蕭曉玲紀錄正確,前後連貫。 

 

            試想: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富家少爺,唸到高中,沒有任何生活經驗,突然投身於兵荒馬亂、人人自顧不暇的茫茫人海,將何以自處?當時的郎雄,走上當兵一途,似乎成為填飽肚皮最自然的捷徑。再想想:以郎雄的背景,在紀律嚴明、唯命是從的軍隊裡適合他發展嗎?剛撤退到台灣的部隊,已成驚弓之鳥,還能顧及像郎雄這種少年兵的前途?筆者猜想,當年同時隨軍遷徙到台的「流亡學生」,年紀比他沒小幾歲,甚至相同,他們的結局一般說來,恐怕比少年兵來得強。郎雄只是其中的異數。 

 

            做為演員,郎雄的戲演得有多好?「金馬獎最佳演員」的頭銜,以及進軍國際影壇之光環,固然名至實歸,但那是六十歲以後的事。名導播湯以白三十多年前即以「讓人驚豔」來評論郎雄,後來更說「他如果晚生十年,或是晚死十年,他會在好萊塢發光。這輩子我只遇到兩個演戲不世之才,郎雄就是其中之一。」郎雄身後,能從當年導播湯以白的口中得此讚賞,筆者聞之心服口服。 

 

            千里馬需有伯樂賞識;徐立功就是郎雄,也是大導演李安的伯樂。李安在紐約螫居十年後,帶了自編劇本,回到台灣尋求機會拍成電影。他向中影副總徐立功毛遂自薦,得到首允開拍《推手》。徐同時力勸李安,先和與自己毫無私交的郎雄會面,然後才決定主角人選。這是何等眼光!何等無私!何等氣派! 

 

            李安初見郎雄,交談之下,相見恨晚;稱郎那張臉為「五族共和」,真是神來之筆。《推手》促成兩人長期合作、成就輝煌、和情同父子的私誼。後來李本人更以這片,魚躍龍門,在國際影壇熠熠發光。

 

            郎雄成為演員,說來也是受環境所逼。他自知在軍中發展有限,加上桀傲不馴,遲早會出亂子。苦悶之中,發現對表演既有興趣,並還可能打通一條出路。於是從軍中自娛娛人開始,「兵演兵、兵唱兵」,到1958 年加入陸軍康樂隊,直至四十歲後才與中視簽約,成為正式演員。誰能料到,「在陸軍他是上士」,而最後「在演藝事業中他是上將。」

 

            「上將」頭銜豈是自空而降,郎雄的演技多半是自己不斷觀察琢磨出來的;他和三輪車伕套交情,學會把香煙插在耳朵上;拿了本書自學跳舞唱歌,無師自通;時時不忘讀書,尤其是名人傳記,所以扮演秦始皇帝,人說他有股神韻,在劇本中未曾看到。導演朱延平在郎成名後,公開表示過「戲裡有他就是加分」,但郎「不是天才型演員」,換言之,是苦學成功。直到晚年,郎雄為了學一句英語台辭,央人指導,一練再練,忘了身旁還有賓客正等著主人入席。榮登影帝寶座後,郎雄依然虛懷若谷,不遲到、早退,好似剛出道的小角色,並且主動幫助導演和後進。「郎叔」贏得圈裡人衷心敬愛,其來有自。

 

            郎雄的一生,若將天主教信仰從中拔除,將登時改樣。他從小受母親影響,出生三天即受洗入教,然後信守終身。教宗曾頒授郎雄爵士勳位,本書當然不會遺漏。這種榮譽授予服務社會、熱心教務、言行表率足以榮耀神的教徒,與社會地位和財富多寡全然無關。爵士進出梵蒂岡,教宗衛士要行禮,但不對樞機主教和以下的任何神職人員行禮。僅此一端,可見郎雄是怎樣的一位教徒。

 

            郎雄初到外地異國,別的團友利用閒暇參觀遊覽,唯獨他四處打聽,哪兒有教堂可以去望彌撒。到台後發現昔日在揚州時的中學老師杜華神父(美國人,1911-1990)也已輾轉到台,定居新竹。從此之後,郎與杜華神父亦父、亦師的關係,藉著經常往訪新竹,而持續不斷。任何人讀到這兩段,能不動容?

           

            郎之賢妻包珈,行事明快,絕不拖泥帶水,筆者認為有燕趙兒女之風。本書書名中的「暴君」,若也包括當年電視公司中,官兒雖小,但誰的帳都不買的小包珈,並不為過;她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道德勇氣。妻是她的高中同學,回憶這種個性,好像與生俱來。

 

            包珈與郎雄同事有年,雖未單獨交往,想來彼此觀察入微,並還惺惺相惜。當那時刻到來,爆發出愛情的火花,應該算是水到渠成不久兩人決定締結連理。二十六年的世上婚姻,包珈以「快樂」兩字總結。婚後的郎雄,像是劫後之破船徐緩駛入避風港;百煉之精鋼,逐漸化為繞指柔。等女兒出生後,郎雄更心甘情願地「俯為孺子牛」,與孩子之間毫無隔閡,毋怪郎楓麗長大後,覺得「我爸爸很普通!」熟悉他們的人都知道,包為郎打理一切,沒有包珈,郎雄成不了日後的郎雄。兩人同心,互輔互長,好比同相位的兩股波濤,匯聚後振幅加大,沛然難禦。

 

            縱觀郎雄的戲劇生涯,先是拋棄家世包袱,不再虛幻以往的錦衣玉食,從小兵客串演出開始,艱苦奮鬥幾十年,終成大器。筆者認為這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最成功範例。在此謹向 益三先生(郎雄本名)致崇高敬意,並祝福妻和筆者的老友–包珈,健康平安。

 

 

 

2011. 02. 01

 

光啟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